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發揮好財政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凝聚共識,攻堅克難,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財政黨員干部必須自覺踐行為民務實清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能否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決定著黨的事業的成敗。黨的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唯物史觀、認識論和實踐觀的有機統一,科學回答了黨“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回答了黨如何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問題,回答了實現黨的使命任務的根本途徑問題,具有深刻的哲學內涵。在新的歷史時期,堅持好黨的群眾路線,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到為民務實清廉。
為民務實清廉是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時代要求。為民、務實、清廉三者相互聯系、有機統一,是對黨的群眾路線的豐富和發展,是堅持群眾路線的時代要求。為民,就是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務實,就是要求真務實,以對黨和人民事業高度負責的態度,腳踏實地,真抓實干,堅持重實際、鼓實勁、求實效,不圖虛名,不務虛功,把黨和國家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多干讓人民滿意的好事實事。清廉,就是要牢記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嚴于律己,廉潔奉公,主動接受監督,規范權力行使,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堅決反對一切消極腐敗現象,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真正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在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在新的歷史時期,黨擔負著團結帶領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任。但也要看到:國內外環境都在發生極為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我國發展面臨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戰,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社會矛盾明顯增多。面對錯綜復雜的新形勢,只有做到為民務實清廉,黨才能經受住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才能克服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才能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確保改革取得成功。
必須把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追求深深植根于財政黨員干部的思想和行動中。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黨在新形勢下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重大決策,順應了群眾期盼。這次活動剎住了“四風”蔓延勢頭,作風有明顯好轉,群眾給予充分認同,凝聚了民心,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在教育實踐活動中,財政部緊緊圍繞為民務實清廉主題,強化問題意識,聚焦“四風”,真整真改,在思想認識、實踐和制度上都取得了一定成果。通過群眾提、自己找、上級點、互相幫,部黨組查擺出在“四風”方面存在的7個主要問題,包括:抓大事、謀長遠的意識不夠強,出主意、當參謀的水平還不高,定政策、抓落實的機制不完善,下基層、搞調研的氛圍不夠濃,抓內控、建流程的力度不夠大,選賢能、帶隊伍的制度辦法不夠科學,反享樂、治奢靡抓得不夠狠。針對這些問題,部黨組制定了“兩方案一計劃”,在全面落實整改任務的同時,突出重點抓整改。一是以遏制“跑部錢進”等為重點開展專項整治。從體制機制入手,以最大限度減少自由裁量權為核心,壓減專項、科學管理、推進公開、強化內控,逐步鏟除滋生“跑部錢進”土壤。深入開展了“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專項治理,樹立財政部門良好形象。二是以完善厲行節約制度為重點加強長效機制建設。按照全面規范、科學設計、注重創新的原則,加強公務支出管理制度建設,堵塞產生“四風”的體制機制漏洞。圍繞落實《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制發了中央和國家機關會議費、培訓費、差旅費等6項管理辦法,積極建立科學合理的公務支出標準體系,進一步扎緊制度的籠子。三是以完善民生保障政策為重點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圍繞更加公平有效地保障改善民生,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思路,在確保財政可持續的基礎上,著力建立政府、企業、個人、社會協調配合的機制,推動樹立起個人努力、各方面合理承擔責任、勤勞致富的民生理念,開展了有關民生支出政策評估和完善。結合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對“病癥在下面、病根在上頭”問題,深入調查研究,著力解決體制機制問題。
?通過扎實開展教育實踐活動,財政部黨員干部的群眾觀點和宗旨意識進一步強化,工作作風有了很大轉變,改進作風的長效機制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我們深刻體會到:群眾路線是永葆黨的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做好財政工作,必須加強作風建設,堅持群眾滿意的價值標準,突出問題導向,從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做起,從群眾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解決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增強服務群眾效果;必須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既著力治標又注重治本;必須做到敢于擔當,把認真精神貫徹到黨內生活和干事創業的方方面面。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必須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根據黨的性質和馬克思主義創造出的一種科學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應該貫穿于我們黨的全部工作中。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重要部署,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之一,也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財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務必堅持教育實踐活動積累的寶貴經驗,再接再厲,進一步貫徹好黨的群眾路線。
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是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我們黨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在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此進程中,財稅體制改革穩步推進,特別是1994年啟動的稅制與分稅制改革及其以后的調整完善和穩健運行,為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奠定了良好基礎,對推動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積極性、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擴大對外開放、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改革財稅體制,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與政府財力增強的良性循環,為有效應對風險挑戰、集中力量辦大事特別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強大財力支持。近幾年,中央和地方財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占總支出的70%左右,人民群眾從改革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同時,財稅體制改革與其他領域改革相互協調、相互促進,有力推動了農村、國有企業、金融、投資、價格、外貿等相關領域改革。實踐充分證明,只要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改革就能取得成功。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人民福祉是我們黨的不懈追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科學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本質要求和價值取向。財政具有資源配置、收入分配、調控經濟等職能,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方面責任重大,大有可為。財政制度安排體現著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中央與地方關系,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緊密聯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國家長治久安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統一完整、法治規范、公開透明、運行高效,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可持續的現代財政制度,將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供有力的財稅制度保障。在改革推進過程中,必須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和宗旨意識,強化長遠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立足國情,統籌兼顧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現階段群眾共同利益、不同群體特殊利益,使制度安排更加完善、機制運行更加高效、更為可持續,讓發展成果更公平更有效更長久地惠及人民群眾。同時,發揮好財稅體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基礎性、支撐性作用,突出協同配套,實現各項改革順利推進。
解決財稅體制存在的問題是更好實現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內外形勢的變化,現行財稅體制存在的問題日益顯現,已不能充分適應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和完善國家治理的迫切需要,也影響人民根本利益的更好實現。如,預算公開程度不夠,不能滿足接受群眾和社會監督的要求;個人所得稅、消費稅和房地產稅等制度不完善,調節收入分配功能較弱;稅收優惠政策過多過濫,不利于實現結構優化和社會公平,影響了公平競爭和統一市場環境建設;中央和地方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不清晰、不規范,不利于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同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也與財稅體制不健全有關。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將有利于完善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的制度體系。
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
當前,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讓所有人得利的普惠式改革越來越少,有得有失的利益調整型改革越來越不可回避,改革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前所未有。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具有基礎性、支撐性作用。同時,預算、稅收、財政體制等方面改革措施的關聯性強,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具體來看,財稅領域中很多改革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按照2014年6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2016年基本完成重點工作和任務,2020年基本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時間緊迫、任務艱巨。應對挑戰,攻堅克難,完成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各項任務,必須正確把握群眾路線這一科學的方法論。要在黨的領導下,始終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把握和處理改革涉及的重大問題,從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要從人民群眾的實踐中匯集經驗和智慧,又到群眾中去發展完善,以形成正確的改革政策、策略與方法。
要突出問題導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要堅持從具體問題抓起,著力提高改革的針對性和時效性,著眼于解決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強化問題導向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辯證法,反映出宗旨觀念和責任意識,是貫徹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具體體現,也是貫徹群眾路線的重要方法。要敢于正視問題、善于發現問題,對存在的問題不掩蓋、不回避、不推脫;要堅持用科學的方法分析和研究問題,弄清問題性質、找到癥結所在;要有敢于觸及矛盾、解決問題的責任擔當,以解決問題為己任,在解決問題中集聚事業發展的正能量;要牢固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在深入人民群眾、深入基層一線中破解改革發展穩定遇到的難題;要大興學習之風、調研之風,不斷增強本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要堅持加強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不是政策上的修修補補,更不是揚湯止沸,而是一場關系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深刻變革,是一次立足全局、著眼長遠的制度創新和系統性重構。必須在強化問題導向的基礎上,堅持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提高改革決策科學性,廣泛凝聚共識,形成改革合力。一方面,要明確改革邏輯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增強改革的整體性、系統性、協調性;清晰制定各項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準確把握各項改革措施出臺的時機、力度和節奏,確保改革的協同、穩健和實效。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財稅體制改革作為整體改革突破口和基礎支撐作用,統籌推進其他改革;要與其他改革相互銜接、相互協調,強調財政支撐能力,突出協同配套,實現各項改革順利推進。在改革過程中,必須堅持摸著石頭過河,不斷實踐、不斷總結經驗。對那些有共識但尚不具備全面推開條件的改革,以及涉及面廣、利益關系復雜、意見分歧較大的改革事項,應試點先行。試點要堅持實事求是,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任務,以可復制、可推廣為基本要求,不能建成要照顧、爭優惠的“政策洼地”。
要建立完善社會參與機制。群眾在改革中的參與度,直接關乎改革成敗。要建立完善立體化的群眾參與機制,引導組織群眾縱深參與,為改革凝聚最可靠的群眾基礎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舉措,要采取多種方式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在群眾利益充分表達的基礎上,完善多元決策機制,不斷擴大公眾對改革決策的參與度,增強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對重大改革尤其是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改革決策,要建立社會穩定評估機制,充分考慮改革的力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穩定風險。應堅持原則,勇于擔當,守住底線,避免因過度承諾而導致不可持續,堅決反對只搞“錦上添花”、不做“雪中送炭”,不去守住底線而是進一步拉大差距。要加大改革措施的宣傳力度,正確引導改革方向,澄清改革認識誤區,更好地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形成合力。
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推進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關鍵在人。財政部將進一步鞏固擴大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努力打造一支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財政干部隊伍,為完成各項改革任務、發揮好財政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夯實組織保障。 |